□晨報記者 徐 運 通訊員 馬 強
  城市應急避難場所,是指在城市中以應對地震災害為主,兼顧其它災害事故,用於接納受災居民緊急疏散、臨時或較長時間避難及生活,確保避難居民安全,避免災後次生災害危害,並可供政府組織開展救災工作的場所。隨著城市不斷發展,人們對於城市中的應急避難場所日益重視。
  上海作為一個特大城市,人口和建築高度密集,一旦發生重特大災害事故,將會嚴重威脅居民群眾的安全。為保證突發性災害事故發生後人員快速、有序疏散和安置,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,增強城市抵禦災害事故的整體能力,確保城市安全,必須積極穩妥地做好各類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工作。
  上海的主要災害類型有哪些
  上海常見的自然災害,包括颱風、暴雨、風暴潮、龍卷風、赤潮、濃霧、高溫、雷擊、地質、地震十種,以及火災、化學事故、生命線工程事故(供水、供氣、供電、通信)、道路交通事故四種事故災難。其中,地震及其次生災害(含火災、爆炸、有毒氣體泄漏)、颱風及其次生災害(含暴雨、風暴潮)是影響上海的最主要的兩類災害。
  應急避難場所分類有哪些
  上海的應急避難場所分為三級。I級場所具有完備的基本生活設施保障,能滿足人員30天以上長時間避難要求,面積在20000平方米以上,服務半徑5000米;II級場所主要作為受災人員的中轉場所,具備基本生活保障設施,可供受災人員避難(生活)10天以上至30天以內,面積在4000平方米至20000平方米,服務半徑1000米;III級場所是指具備必備的生活保障設施的緊急避難場所,可供受災人員避難(生活)10天以內,面積在2000平方米至4000平方米,服務半徑為500米左右。
  應急避難場所包括場地型、場所型兩大類。場地型應急避難場所通常是利用廣場、公園、綠地、體育場地、學校操場等;場所型通常是利用體育館、影劇院、禮堂、學校教室、賓館飯店等具有防禦災害能力的公共建築。
  應急避難場所如何規劃部署
  目前,全市現有場所型避難場所4953處,有效使用面積約144萬平方米,包括體育場館41座、學校1896所、影劇院禮堂188座、度假村78處、賓館飯店2518處;現有場地型避難場所2497處,總占地面積10469平方米,包括公園綠地廣場545處、體育場56處。
  但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長,上海也面臨著應急避難場所總量不足、各區縣分佈不均衡的問題。根據統一部署,上海對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分為兩個階段。第一階段,2012年前,對基本符合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標準、要求的場所,完成應急避難場所標誌、標識的設置;全市已完成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規劃的編製和相關標準的制定;中心城區已編製完成II、III類應急避難場所實施規劃,郊區已編製完成新城、新市鎮應急避難場所佈局和實施規劃。近期新建的有大連路綠地等I類應急避難場所、音樂廣場綠地等 II 類應急避難場所。第二階段,到2020年,按照規劃佈局,進一步完善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和配套設施,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區為主,遠近結合、覆蓋面廣、設施配套的城市應急避難場所體系。
  (資料提供: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
  研究院http://www.tjupdi.com)  (原標題:如何建構上海城市防災生命線系統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q56oqox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