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年初省兩會期間,省人大代表、宿遷市宿城區區長卞建軍接受記者採訪時稱:“整個宿城區沒有一所差學校,不信你們去看看。”在欠發達地區,這是誇下的海口還是真實情況?陽春四月,記者前去實地調查。
  首站來到區教育局,剛下車,張正保副局長就拉著記者一起去“聽課”。行至宿遷學院附屬學校,他徑直上了三樓,從教室後門走進五年級的一個班級,22個學生正跟著語文老師朗讀課文。見陌生人來訪,師生並無驚訝,教學照常。一節課畢,張正保和老師在走廊上交流起聽課體會和今後的改進重點——這就是宿城區創新推出的教乾聽課制,從教育局負責人到各校校長,每周必須進教室旁聽課程,時間不定,教室隨機。聽課制倒逼教師動腦筋創新,杜絕了“一套課件講幾十年”。而這,只是宿城區力促教育均衡化發展諸多創新舉措中的一項。
  短板不短,方見其長。看一個地區教育是否均衡,就要看其薄弱學校怎麼樣。在宿城,條件最差的首推成子湖地區,這裡地處偏僻、交通閉塞,是目前全省最大的集中連片經濟薄弱地區。環湖十個鄉鎮中,最貧窮的當數屠園鄉。
  4月3日下午,記者來到屠園,村民都說學校最好找,樓層最高的就是。走進屠園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門,記者幾乎不敢相信這是一所鄉鎮學校,只見8棟教學樓排列齊整,食堂宿舍堪比大學,操場是嶄新的塑膠跑道……“學校光計算機就有300多台!”王智在這裡做了20多年的校長,眼見學校從三排平房變成今天的模樣,最大的感嘆是:“現在的學生娃趕上了好時光。”
  光這一所學校,宿城區就投入了2000多萬元。2011年,宿遷市鼓勵縣區爭創教育現代化示範區,宿城第一個“接棒”。短短3年,區里累計投入8.2億元,讓全區鄉鎮學校大變樣。要知道,宿城區去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僅20.9億元。
  宿城重視教育,捨得投入,在市內外出了名——鄉鎮最漂亮的樓一定是學校,全區出國頻次最高的群體是教師,整個宿城堪稱沒有一所差學校。去年7月,宿遷市區劃調整,宿豫區蔡集鎮、王官集鎮整建制劃給宿城區。王官集小學校長張博聞訊喜出望外,果然,一個月時間,區和教育局領導來王官集小學看了3次現場,決定投入3000多萬元,把危舊校舍變成“精品校園”。
  教育均衡不僅看硬件,更比軟件。宿城啟動教師資源跨校流動工程,規定農村教學點與中心校教室按不少於50%的比例“點面交流”。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,宿城出台文件要求各校對農民工子女實施居住點就業點就近入學,不得以任何藉口推諉;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多的現狀,宿城教育系統創新“包保模式”,每位教師掛鉤8名左右學生,不光當老師還要當爹娘。宿城區教育局局長張光耀認為,教育均衡化,並不是片面追求區內學校每年有多少學生考上清華北大,而是要努力為每一位學生創造能考入清華北大的均等機會,無關他們的家庭貧富。
  宿城區重視教育,源於區情實際。雖地處主城,但宿城區六成人口是農民,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。去年,區委書記李健先後6次到成子湖環湖鄉鎮蹲點調研,發現一個現象:再窮的家庭,只要出了一個大學生,全家就能脫貧且基本不會返貧。據此他提出一個觀點——教育是最大的民生,欠發達地區教育更要跨越發展。“投幾個億去修道路造公園,效果立竿見影看得見,但投到教育上,產出周期要長得多。”李健認為,舍不捨得投入教育,說到底是有沒有科學的政績觀的問題。宿城做的,就是要讓民生指標,特別是教育、醫療等關鍵指標,不留小數點。
  統計顯示,2013年,宿城區實現小學、初中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入學率三個百分之百。今年初,宿城區榮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示範區,宿遷市僅此一家。
  本報記者 吳劍飛 徐明澤 王世停
  本報通訊員 陸寧 王曄 鐘志遠
  (原標題:三個百分百,教育不留“小數點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q56oqox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